查看原文
其他

奥斯卡最佳影片《绿皮书》,好在哪儿?

熊初墨 万达电影生活 2022-05-13



本文作者是撰稿人@熊初墨

梦里什么都有,现实里只有电影



近年来,国内观众与奥斯卡影片的时差越来越短。


北京时间25号上午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落幕,仅仅相差4天,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《绿皮书就在内地上映了。


豆瓣8.9分,十年来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的最高分


上世纪60年代,一名黑人邮政人员特别编写了一本小册子,上面写了哪些饭店、旅馆等是对黑人友好的。


小册子叫Green Book,而绿色的封皮则象征着通畅。电影《绿皮书》的名字,正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生存指南


“绿皮书”表面上行友善之名,实则充满了歧视意味,黑人一旦偏离书中限定的“范围”,就有遭受攻击的危险。



“绿皮书”究竟是贴心提醒还是刻意警告,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理解。


电影《绿皮书》以此背景出发,改编自真人真事,描绘钢琴师唐(马赫沙拉·阿里 饰)与司机托尼(维果·莫腾森 饰)的南方巡演之旅。


在导演:彼得·法雷里诙谐风趣的镜头节奏下,纵使全片宛如巡回之旅的每日纪录,却一点也不枯燥。



 

60年代的美国,种族歧视依然严重,尤其在美国南方更为赤裸张狂。


当时黑人的社会地位远不及白人,然而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唐和托尼的状况却刚好颠倒


白人酒店保镖托尼受雇于黑人天才钢琴师唐,担任南方巡回表演的司机兼保镖。




唐来自中高阶级,黑人身份的他,言行举止更有礼节,一丝不苟又文质彬彬,一派高雅且从容自信;


而托尼虽是白人,却混迹于底层世俗,不拘小节,出口成脏,对黑人还持有刻板印象,以及看不顺眼即动手的生活习惯。


这种“绅士vs莽夫”的冲突感让电影变得更有厚度,替观众写下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角色印象。



就像所有的公路电影,一同上路的两人,由于性格与出身截然不同,彼此间必然会有龃龉与冲突。


但随着相处时间拉长,原本连黑人碰过的杯子都要丢弃的托尼,变得愿意付出真心;


原本害怕与人交际把自己关在华丽象牙塔中的唐,也愿意放下心防,成为他人的朋友。


一路走来,托尼内心被唐影响,在无形之中开始佩服起身边这位坚强坚持坚韧的钢琴家。



从《月光男孩》到《黑色党徒》,讲述种族议题的电影数不胜数,历年来更是奥斯卡“政治正确”的宠儿。


《绿皮书》也同样穿插了很多让人或难受或愤怒的桥段。


二人从纽约出发,一路南下,但种族歧视问题却愈发严重,甚至作为白人的托尼也无从见过。



导演利用公路片的天然优势,从两个人一路遭遇的各种情况,映射出了整个社会对待不同群体的现实状况


对于主人公托尼和唐来说,在一路的相处磨合过程中,二人逐渐接纳的是对各种事物的新认知视角。




从矛盾到共识,透过二人旅途中的互动,进行彼此内心的探索,制造出张力十足的情节火花。


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互相碰撞、影响与理解


从个人承受到共同面对,一层一层镀出一种在刻板印象之上的重新理解,逐渐消除心中那道藩篱。



曾经那种先入为主的“白贵黑卑”意识,在本片人设阶级互换之下变得更为荒诞。


而以托尼和唐为两个样本所出发的故事,则体现了个人对于种族和阶级的思维盲点。


《绿皮书》讲种族讲身份认同,其实它更想讲的是“标签”,是人们普遍存在什么族群就该是什么模样的刻板印象。



本片最触动人心的地方,除了两人从互斥到互补的转变,还有彼此接纳的情感。


在不断重塑自我认知的过程中,二人一同对抗外在的不公,建立了相知相惜的友情。


我在你身上看见了异,你在我身上认识了同,原来多元真实存在,多一点同理心就能少一点对立

 


关于黑人与白人的友谊,在题材上早已说不上新鲜,但本片用喜剧的基调,塑造二人从互看不顺眼,到逐渐了解对方的习性,经历中间的情感磨合期,到最后的惺惺相惜,着实具有强烈的说服力


透过日常生活的情节,打嘴砲、写信、吃炸鸡,逐步建立跨越种族的动人情谊。

 

《绿皮书》的与众不同,就在于其巧妙将讽剌和批判隐藏在托尼和唐幽默又温馨的互动之中。



那些经历的不公平,不过是为风趣和温馨做的绿叶,影片的主体则是一个二人公路旅行的友情故事。


在托尼和唐一路上的改变之中,观众感受到的是徐徐渐进的温暖。


片中日常充满哲理的对白,更是不分阶级贫富的。这些唐与托尼从过去淬炼出来的人生哲学,改变了彼此。



在那个充满着种族优越、恶意充斥的年代,这一点点的善良光芒无法立即改变整个世代。


但那黑夜之中的点点微光,或许摇曳却坚毅明亮,足以引导出人性的温暖与勇气。

注: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,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。

【猜你喜欢】

点击即可阅读


3月好片密集,不止漫威


今年奥斯卡怎么没人关注这个


《阿丽塔》为什么不那么“卡梅隆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